admin 2025-07-01
7
随着法国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无声世界四十年》演出的结束,为期近三个月的首届三星堆丝绸之路戏剧季正式谢幕。从德阳演艺中心的11场精选剧目演出,到最后3天旌湖畔的城市艺术广场;从绵竹年画村的国际青年戏剧摇篮计划到民谣诗歌专场、艺术讲座,首届戏剧季可谓亮点纷呈,精彩不断。德阳市民目不暇接,戏剧季主办方也感觉“好于预期”。
遇见德阳,海内外戏剧人齐聚一座城
这一天,三星堆戏剧季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西部首个戏剧节即将亮相德阳。该戏剧节由大藏文化主办、成都艺桥文化发起、策划和总执行,德阳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和协助。
何军是此次戏剧季的总策划,他和其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上海大藏文化,曾参与举办乌镇戏剧节。何军说,他们一直有在西部办戏剧节的想法,年初与德阳市政府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今年3月中旬,他和团队全面入驻德阳开始筹备工作。
在他们的组织运作下,众多国内一流戏剧来到了德阳观众的面前,这其中既有小话剧、音乐剧、儿童剧,莎翁名剧改编作品,还有今年中韩日戏剧节压轴演出的《黄粱一梦》,以及在国内多个大城市巡演过的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的作品。而即兴戏剧老师曾诚、导演臧宁贝等人的戏剧专题讲座,让德阳市民从不同角度领略到了戏剧之美。
国际青年戏剧摇篮计划是戏剧季的另一重要单元。该计划乃国内首创,邀请有潜质的青年戏剧人才进行驻地孵化创作。9月5日-26日,从50多个报名申请剧团中脱颖而出的5支团队在绵竹年画村驻地创作,他们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长沙、成都等地,在年画村推敲剧本、排练作品,交流关于戏剧的一切。
9月27日,5支团队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展开竞演,来自台湾的谢因安凭借《世界末日》获得最佳编剧奖。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的他,此次携两位台湾女演员一起来到德阳。谢因安说,他们在年画村的20天里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年画村的田园风光让他们印象深刻,连狗尾巴草因为“在台湾没见过”都觉得新鲜。“这里给了我们许多创作灵感,本来我们这次很想在剧里加入德阳本地元素的,但由于时间太仓促和舞台的限制没有实现,算是一点遗憾吧。”
此外,还有同属国内首创的新青年独立剧评行动,都展现了首届三星堆戏剧季的用心与专业,以及志在高远的胸怀和理想。
遇见戏剧,德阳人享受艺术大餐
7月18日晚,已在国内外成功演出200多场的喜剧《蒋公的面子》首次亮相旌城舞台,拉开了今年三星堆戏剧季的大幕。新落成的可容纳800名观众的德阳演艺中心座无虚席。家住凯丽景湖的李运刚是当晚的观众之一,他和爱人都是第一次看话剧。虽然对话剧不怎么了解,但谈起观感,李先生觉得这种艺术形式很新鲜,感觉不错。
还有更多德阳人不需要走进剧场,就被带进了这场“戏剧风暴”。9月底,城市艺术广场单元将戏剧季推向高潮,在旌湖东岸密集展开的多场活动把德阳变成了一座文艺之城。水调歌头音乐现场、结绳记诗、诗歌民刊展、摆摊剧场、非遗与跨界艺术、锦绣德阳……来自全国乃至海外十多个艺术团体轮番登场,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带女儿散步经过的王先生说,三星堆戏剧季为市民提供了难得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
三星堆戏剧季以戏剧为主,但不止于戏剧。德阳艺术宫先后举办了“苍山下”和“城市悲喜之诗”两场室内民谣音乐专场;9月29日晚,著名民谣歌手周云蓬在珠江桥头开唱,一把吉他安静唱完一个小时的弹唱会让看惯了露天歌舞的市民感到既新鲜又意外,但民谣粉丝却在现场收获了震撼和感动。与过去听惯了粉丝在台下点歌不同,周云蓬当天面对的大多数观众并不知道他有哪些歌。不过周云蓬觉得这样的演出也挺好,“因为面对的是真正的城市人群,有老人、小孩,还有小狗叫,还是要靠自己的歌,该唱什么就唱什么最好。”
据了解,今年三星堆戏剧季从7月到9月,共演出11个室内剧目22场,上座率平均7成左右,有几场戏甚至观众爆满。相比首届乌镇戏剧节平均仅四成的上座率,主办方觉得“比预想的好很多”。城市艺术现场演出队伍40余个,邀请“一带一路”国家6个,每天辐射观众人群上万人次,仓山大乐、德阳川剧团、罗江嫂子歌舞团的加入,让戏剧季有了更多的德阳元素。
期待来年再相遇,戏剧季要成为德阳的文化品牌
“德阳过去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多,但中高端的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少。这是我们办戏剧节的原因之一。同时,三星堆戏剧季也是德阳为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而精心打造的概念旗舰文化项目。”9月29日,德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廖立新告诉记者。据悉,三星堆戏剧季立足德阳,放眼世界,以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基本出发点,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
可以想见,德阳的戏迷们今后将享受到丰盛的艺术大餐。但让德阳文化人思考的是,如何借戏剧节的东风,推动和促进德阳本土戏剧的创作和繁荣。钟晓曾经在上海的剧场看过话剧,也曾见识过台湾小剧场的繁荣,对于这次三星堆戏剧季,他觉得虽然在软硬件上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如果能借此把德阳有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激发德阳民间小剧社的发展,形成德阳人更加活跃的精神生活,今后外来的剧团可以和本地戏剧人产生交流和碰撞,这才是戏剧节的一个理想状态。”
由德阳戏剧粉丝发起的“子在”众筹剧社,正是受到今年戏剧季启发的一个结果,不久前在罗江演出小品后获得好评。据创始人之一王智红介绍,子在剧社目前有成员50余人,邀请到了编剧野夫、导演臧宁贝等“大咖”指导,已写出两个现代戏剧本,第三个剧本正在创作中,年内有望为德阳人民献上本土话剧。
展望明年的戏剧节,廖立新局长表示,未来要完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提升形象”的模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转机制,推动整合国有传媒文化资源成立德阳市文旅集团,将戏剧季品牌打造成国内闻名的文化品牌。
诚如何军所言,“文化像种子一样,需要种在土里面,慢慢地生长,慢慢地结出果实。”戏剧节可以短期内提升城市形象,但要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最终成为繁荣当地城市文艺创作的土壤、为当地的文化建设提供养分,需要卓尔不群的远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十年磨一剑的勇气。